内圣相关论文
读《熊十力思想研究》,令人感到熊十力的人格对于熊十力的哲学具有这样的意味如果他不是这样生存着,那么他的哲学就是大可怀疑的——......
本文以《论语.学而》篇的第一则入手,通过对文本的分析解读,结合对《论语》其他章节的关联阐释,归纳出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学、......
[主持人语]2010年5月25—27日,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于香港举办了“儒学:学术、信仰和修养”国际学术研讨会......
一 夏天午夜的一声声轰雷,在闷堂的巨响中结束了宁静。划过长空的一笔惊醒了一群身躺在泥泞沼泽里的候鸟,栖息着原本已经不能自已......
忠恕之道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来理解。狭义的忠恕是行仁之方,即追求仁德的实践功夫。在道德实践中忠恕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忠偏指......
在对《阴符经》文本的发生、所指、主旨与理境问题上,刘处玄奉持内丹修仙立场,从信仰实证、揭示秘隐、纳道入炁和内丹修炼的向度,......
一、拒斥与承领:基督宗教与中国20世纪思想的互动与冲突要真实地了解基督宗教对21世纪中国思想将要发生的影响,就必须切实地把握基......
尊孟是有宋一代的社会风尚,孟学在宋代达到鼎盛。与宋代思想家大力张扬孟子“内圣”不同的是,宋臣积极致力于孟子“外王”事功的实......
【原文呈现】 罗素先生在《权力论》一书里,提到有一种僧侣的权力,过去掌握在教士们手里。他还说,在西方,知识分子是教士的后裔。另......
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也许是中国历史上、并且是当今世界各国族中最为利己的,利己主义是支配国人行为的基本价值之一。 首先定义一......
本文首先对由四个方面的内容组成的儒家伦理思想大致的得失分别作了探讨;对儒家伦理思想在现代的地位作了评析;对儒家伦理思想的现......
作为儒家经典的《大学》在其文中简要勾画了“三纲”、“八目”的框架结构,展示了中国古典时期君子的政治与社会特征:“三纲”内部......
清初大儒颜元,以对程朱和陆王两家的激烈批判而在中国十七世纪思想史上创出了一片天地,其学说以“习行”为最大特色,对其习行哲学......
国人常讲:内圣方能外王.文化与品牌亦可作如是观.文化是一个组织的内在灵魂,是一个组织对使命愿景价值观及其他系列理念的服膺与践......
[摘 要]作为朱熹为理学入门者编辑的基本教本,《近思录》集中体现着宋代理学基本价值取向和政治思想风格。在总结宋朝前期政治改革......
中国古代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而"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内圣是基础,外王是日的,非内圣不能外......
传统的内敛型“国家——社会”体系从根本上制约社会自主性及相干性。内敛型国家结构要求与之相匹配的内化秩序作为“国家——社会......
先秦到北宋周敦颐,孔、颜之乐发展为“孔颜乐处”,内涵也从乐道与自得之乐发展为因与道合一而乐。“乐道”的“道”和“因与道合一......
目前,儒学的现代意义问题又成为学术界的一大关注热点,人们试图通过弘扬儒学来振兴中国文化,并解决价值失范、道德沉沦的问题,这种......
对当代(新)儒家和宋明理学家而言,儒学不仅仅是儒学研究。他们认为儒家的终极教义是要寻求某种内在智慧和超越真理,这是客观研究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宏伟战略目标.今年1月,中央就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
古代学术包含在古礼之中,被后人分为内圣与外王两部分。宋儒试图恢复古礼,并从古礼中受到启发,极为重视古礼中“内圣”的部分,以及其中......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传统儒家便面临着一个现代转化的问题,新儒家在重建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过程中选择了民主作为由“内圣”开出“新外......
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思想在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可以用"内圣外王"来概括。文章主......
儒家理想人格境界的二极耦合葛晨虹理想人格,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中,出于当下时代的现实需要,人们的利益、要求、期望、价值......
朱熹《大学》定本是后世儒家阐释内圣外王之道的最重要载体。其中,八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之道的根本方法与现实要求。在朱熹的思......
儒学的未来发展路向是"日常儒学"。文章通过"日常生活"的诸特点勾勒出"日常生活"的面相,描绘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传统"日常生活"遭遇......
新儒学未能充分地认识到“内圣”与“外王”在古代与现代呈现不同的结构形式,以致于未能看清这一结构由古代向现代转化的关键所在。......
儒家标榜的“君子儒”形象在晚清张之洞这位封疆大吏、儒臣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表征,通观张之洞修身治国思想,可以从他的力辟公羊、调和......
【摘 要】两宋学者组织的儒学,可以说是汉代以来,规模宏大、海纳百川的文化传承此时结晶为一套严整的思想体系。结晶化,正如碳结晶为......
牟宗三的"新外王"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儒学作为内圣之学,为何没有开出新外王,二是如何才能开出新外王,三是新外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儒学的传统文化体系.在理论上应当区分为“文化价值的理念”和“历史表现形式”。“仁学”思想的人道主义精神、民本主义的思想......
内圣与外王是一以贯之的,此“一”即为诚;内圣外化为外王,则个人的仁义道德就外化为礼乐制度;以德配天,德以民心显,故民重君轻;实现外王之......
一、荀子与《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王氏新学作为南方学术更具自由性、开放性,在疑经风气的影响下,它超越了传统儒学的狭隘性而融通三教,并转入对道德性命的形上探讨,......